开年首月至春节期间,市场部分ST、TI品牌物料到货,加上淡季效应,缺货势头略减。但从晶圆代工不断涨价来看,缺货基调没有改变。此外,这期间两笔业内大额并购以失败画上句号。由于垄断争议难以规避,外加缺芯大潮的敏感时局,这两桩并购本来就难以通过,此番画上句号,业内对它们的关注与争议也可告一段落。
两大并购失败,跨国交易愈艰
2月9日,报道指出英伟达正式终止收购ARM。按照协定,英伟达将付给ARM母公司软银12.5亿美元的“分手费”。这笔交易共走了18个月的程序,期间受到业内广泛质疑和监管严厉打压。久而不决之下,黯然画上句号。
这之前在1月31日,环球晶圆收购德国世创也以失败告终,这笔交易最后卡在德国经济部。业内分析认为,全球缺芯之下,欧洲国家重视半导体产业安全,不会将优质企业“拱手让人”。以上两大热点并购最终失败收尾,表明缺芯之下半导体行业跨国并购再难成行。
缺芯造成半导体产业获得强劲增长动力,大小企业均有乐观的发展前景,缺乏整并需求,刚刚过去的2021年就是一个并购小年。产业因素之外,还有政策因素影响并购,缺芯导致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严控跨区域并购,以留住本土优质半导体企业,显然不利于并购开展。
前不久,业内传出三星打算拿下NXP、英飞凌等车芯企业中的一家,照目前情况看显然无法落实。三星若贸然推行如此大规模的并购,迎来的只能是行业反对和监管打压。
产业链上下,涨价仍是主旋律
有了去年积攒下来的惯性,今年晶圆代工仍在涨价。开年之时,传出晶圆代工第一季度再涨5%-10%。之后,联电表示首季平均涨价5%。与此同时,也传出台积电涨价,今年的平均价格相较去年将涨8%-10%,甚至连最大客户苹果也在涨价范围内。代工厂虽然对全行业都开放,但肯定是大客户及长期合作的客户能够获得更好的待遇,如今苹果也在涨价范围内,说明代工涨价的势能远未停止。
产能供不应求,下游IC厂商普遍要签长约锁定产能。而代工厂订单满手,对硅晶圆的需求也更大。消息指出,胜高订单满载到2026年,环球晶圆也看好行情至2024年。在产能吃紧下,今年各尺寸硅晶圆涨幅至少2成起跳,部分厂商最高或涨30%。
总的来说,现在芯片上游环节的产能仍是供不应求,在硅晶圆厂和代工厂的新产能开出之前,芯片厂都要付出额外成本去抢。而这些额外的成本,势必也要转嫁到更下游的环节上去,这也就导致今年1月IC市场依然“涨”声不断。
原厂动向方面,1月有欧姆龙和西克(SICK)两大自动化元件厂商调涨报价,前者针对PLC、传感器等产品涨价10%-15%,后者对中国所售产品的价格平均调涨8%-20%。
现货市场方面,传感器近一个月也是在涨价,交期也在延长。富昌电子的行情报告指出英飞凌、ST、NXP、博世及Melexis等厂的传感器产品交期都在16周以上,最长高达52周。
至于市场最热的MCU,还是跟之前一样,ST和NXP的众多产品线都处于缺货,Microchip、英飞凌及瑞萨等品牌交期普遍达到40周以上,更有甚者达52周。另外,最近传出Microchip将在3月1日涨价,预计涨幅5%-20%,无异于一枚“重磅炸弹”投向市场。
总而言之,1月两大厂发函,最近又有Microchip涨价“乌云压顶”,第一季度交期拉长、缺货涨价只怕愈演愈烈。之前,也确有一些报道质疑业内需求,但在此市况下显然难以成立。现阶段,IDM厂和晶圆代工厂扩产尚未落实,业内普遍认为2023年芯片行情将迎来反转点。以各厂扩产手笔之大,届时芯片转为过剩也将很快。
1月和春节假期业内重要事件
8英寸代工厂世界先进接手友达L3B厂
ASML柏林工厂火灾,影响光刻机出货
华虹三厂发生断电事故,后逐步恢复
京东方改造产线用于大屏,以适应iPad需要
美光首发176层QLC闪存
佳能关闭珠海工厂,成立已有32年历史
紫光集团重整计划获法院裁定批准
地震导致东芝芯片工厂停运,现逐步恢复产能
美国通过520亿美元芯片支持法案
东芝拟扩增功率半导体产能一倍
缺芯导致福特暂停或削减八座工厂生产